幼儿鹅肝治疗的三个误区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炎症,也称为口腔念珠菌病。患霉菌性阴道炎的母亲在分娩时感染了孩子的口腔,哺乳时母亲的乳头不干净,人工饲养时使用的奶具消毒不严格,是因为哺乳者的手指污染。该病的特点是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白色像乳凝块一样的小点和小块状物,逐渐融合成大白斑,难以擦拭。常见于两侧颊粘膜、上下唇内侧、舌面、牙龈、上腭等,重者的所有口腔粘膜都被白斑膜复盖,可以蔓延到咽部。如果病变累及气管、肺、食管、肠道,会出现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一般不影响哺乳,也没有全身症状。
治疗鹅口疮时,
1、不应涂紫药,紫药名甲紫、龙胆紫,对白念珠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过去常用于治疗鹅口疮。但是,在临床使用中,用紫药水治疗鹅肝有很多缺点。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口腔粘膜柔软,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长时间涂紫药后,口腔粘膜干燥,可引起溃疡和明胶样损伤的紫药涂抹后,口腔粘膜染紫也不应观察病情变化。
2、治疗不完全容易复发,用1%~2%的苏打水(碳酸氢钠溶液)每次哺乳前后清洁儿童口腔是治疗鹅肝的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轻症儿童不使用其他药物,病变可在2~3天内消失。有些母亲看到婴儿口腔病变消失,立即停药,容易复发。这是因为苏打治疗鹅口疮主要是通过去除口腔内可以分解产酸的残留乳凝块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不能直接杀死白色念珠菌。因此,用苏打水治疗鹅口疮时,口腔内病变消失后仍需继续用药4~5天。
3、滥用抗生素,婴儿患鹅口疮后,为了消除感染,有些母亲主张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出乎意料的是,儿童鹅肝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而且病情也会恶化。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口腔寄生了很多微生物,比如常见的乳酸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念珠菌等。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困难,保持共生状态,一般不影响人的健康。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抑制或杀死一些微生物,破坏生态平衡。但抗生素不能抑制和杀死白念珠菌。能产生抗白色念珠菌的微生物数量因使用抗生素而减少时,白色念珠菌迅速繁殖,病情恶化。
鹅口疮由白念珠菌(霉菌)引起,多见于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特别是消化不良的婴儿,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能促进这种疾病。在产院婴儿的室内,健康的婴儿也可以接触疾病的婴儿和工具发病。预防该病的措施是,奶具必须每天煮着消毒的大人接触婴儿时,必须用肥皂洗手,不要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