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当真失去“生命”了吗?
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何谓家史?或者说,父母们可曾考虑过带孩子认识这个家?对于自己天天生活的这个家,随名字被冠以的姓氏,自己究竟了解多少?有说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冷漠,也许,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于孩子,还包括他身后的教育。
育儿问题在近一至两代人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专家们曾做过研究,他们询问过当代孩子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每一代家长似乎都就育儿话题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以前孩子身上有用的方式却对现在的孩子没效果?准确说,究竟什么变了?
有一本书名字是《印度女性的精神》,由朱迪思和迈克尔·菲茨杰拉德合著,这本书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在于他所保有的时间概念。那里一个部落曾说:“孩子们通过听、看、实践,从而学习很多。但是我们的民族不会给我们长篇大论的说教。他们更倾向于说故事,特别在漫长的冬季夜晚里讲故事。孩子们通过倾听,学习到什么是恐惧、做些什么、何谓尊重。”
用一整晚的时间讲故事,奢侈?必要?
父母将小说、故事作为与孩子及家人度过一整晚的主题,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以很多父母的亲身经历来看,与孩子共享一顿晚餐的时间,聊聊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赛事,或者学校的课外活动,似乎都困难重重。但尽管如此,仍不能否认,将一整晚的时间安排为亲子故事,应该会令每一个人都有收获。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多少家长真正引导并陪伴孩子了解自己的家族,以及维护亲友间的关系?也许,孩子们已经渐渐失去机会去读“家史”这肉个字,去感悟它的深远意义和真相。但是,由祖辈们累积下来的一些小故事,能够创造这个家持久的联系性和认同感。
现代的亲子关系,当真失去“生命”了吗?
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似乎整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让焦虑的情绪高涨。与此同时,相较于与父母、祖辈之间沟通,孩子们更偏向于网络、电脑、手机等等之类。家长们可曾反思过,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意念能够支撑着孩子们,即便一双小手还捧不起来一台ipad的小家伙将每天的主要时间用来面对屏幕?
家长们致力于为孩子安排超负荷的课外辅导,只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所谓的成功时,又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举动?以至于此时此刻,太多的家庭已经没有时间进行一场最基本的亲子交流、分享心情、提供支持,甚至,连最起码的家庭价值观的概念也已经在父母和孩子的心中模糊,亦或消失。
与此同时,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同样重要。在上述书籍中,还提到“我的父亲总是用很低析嗓音与我说话。这里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与孩子们讲话时低声、安静。孩子们甚至以为那是梦中的呓语,但从未忘记。”父母们为何不考虑:与孩子安静的共处、适时得暂停、用轻柔的交流代替冷冰冰的电子设备,与孩子一同重新建立这个家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