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解读宝贝打小报告的行为
孩子到4、5岁时,语言能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希望能够多跟他人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所以,“爱打小报告”就是孩子这些需求的表现之一。
专家表示,3到10岁的孩子是最爱“打小报告”的,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对于孩子“爱打小报告”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成人眼光的偏见
仔细想来,“打小报告”这个词其实都是成人发明出来的,孩子本身并不知道这个词,这就说明了这种行为是成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定义的。其实这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很简单,但是大人就会觉得这是一个道德问题,认为在背后说人不好是有问题的,可是那么小的孩子他又真的知道多少呢?
成长进步的标志
之前提到过,这时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他们有很强烈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从这个角度看,“打小报告”也是他们渴望进步与成长的标志。跟老师或是家长“打小报告”,正是他们找到的一种“适合”自己的交流方式。
向大人寻求关注和帮助
为什么说“打小报告”是“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交流方式呢?有两点原因,一是孩子渴望得到身边人、尤其是大人的重视;二是由于缺乏自信和勇气、不会与人交往等原因导致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总体看来,这两点原因都离不开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此,想要正确面对孩子“打小报告”这一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以下3点共同努力。
1.不应给予肯定,但也不能强行制止
直接肯定或是否定孩子这种行为都是不对的,因为二者都没有从根源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一味肯定,就会不断强化孩子这种行为。
如果一味否定孩子,可能就会让孩子失去发生问题求助身边人的信心和勇气,导致孩子以后不懂的寻求外界帮助,有任何问题宁愿不解决也不愿意求助他人。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问题根源入手。
2.给孩子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对于孩子“打小报告”反应的问题,大人应该进行分析,这些问题是否和孩子自己有关?如果没有关系,那就要想到是不是孩子平时在学校不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或是在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是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在家里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不要只会和孩子看电视打游戏,而是因为和孩子一起真正参与到一件事情当中,让孩子亲身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3.培养孩子的自信,交给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孩子“打小报告”的问题都是和自己有关的,那就说明孩子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这类孩子平时在生活中一定会更多的依赖家长,家长也可能是大包大揽,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碰到这类情况,家长要改变教育方式。
首先,要帮孩子建立自信、鼓励孩子勇于自己解决问题。其次,要交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意识。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碰到和其他小朋友有交往障碍的时候,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主张,尤其是受到侵犯的时候,可以直接说“不要打我、不要动我的东西、我已经生气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