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孩童哭泣 赞成or反对?
当新生儿父母,或婴儿父母面对孩子不分昼夜的无休止的哭泣时,似乎常有濒临崩溃的无助感。有的家长选择控制哭泣,以这样的方式转变孩子的性格以及态度。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列出了相应的理论结果,可仍未有一个非常权威的说法。
关于控制哭泣,大家的态度通常是要么强烈支持、要么反对。同时,这个话题也常常在各婚姻、育儿、友谊等主题网站和论坛里引发激烈探讨。
控制住孩子哭泣的往往“成果”会相当诱人。这会让父母在连续多天睡眠不足,或睡眠不规律之后,拥有一夜到天亮的“完美”睡眠。可是,不少家长也在自我反省:代价是什么?!
成功控制住孩子哭泣的父母,也许并没有能真正享受放松的过程,同时在听到孩子的哭声时难免忍不住心疼。但是,他们仍然会信誓旦旦得保证,控制哭泣对宝宝不会形成负面影响。然而,很多专家则表示,事实并不尽然。
对婴儿哭泣,控制与不控制的两方观点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哭泣和高应力水平,使宝宝的大脑产生过度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同时,过多的皮质醇分泌亢进与将来的抑郁、分离和攻击行为存在关联。
著名的儿科医生威廉西尔斯宣称,控制婴儿哭泣,并不是训练他们入睡。实际上,控制哭泣只是“训练”婴儿停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种行为在无形当中,告诉孩子他们的哭声不可能被满足,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
儿科医生哈丽特希斯科克进行过一项调查,评估了255名婴儿期睡眠被干预过的6岁儿童的健康状况、情绪、行为及亲子关系的健康程度。结果显示,在婴儿期被干预的孩子,其睡眠问题,以及妈妈在孩子头两年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抑郁比例显著被减少。同时,对孩子的情感及行为发展、亲子关系,没有不利的影响。
上述的两种观点,究竟哪项正确?毫无疑问,皮质醇分泌过剩会对孩子未来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是,如果只是少数的几个夜晚,面对高压力的哭声,父母采取睡眠干预的行为,但仍以爱和照顾宝宝为前提,是否形成了差异。然而,值得为此而冒险吗?
似乎,统一的标准并不存在
事实是,每个案例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所在。也许,父母很难根据统一的标准做出一致的选择。
此外,每个婴儿的气质、脾气无法完全证明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任何的不同,因为父母很难断定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成长为什么模样,如果当下没有被控制哭泣,又会成长为怎样的性格。鉴于此,讨论依然持续不休。有家长玩笑的表示:或许因为答案并不曾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