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作文里说亲妈不如后妈被亲妈打肿了脸

女孩作文里说亲妈不如后妈被亲妈打肿了脸

 生母和继母,孩子更喜欢哪个?这种在常识中设定了答案的问题,被一个8岁女孩推翻了。江宁区某小学二年级女生小乐因为在作文里写,更喜欢后妈,不喜 欢亲妈,被她的亲妈刘女士责罚一顿。老师请来儿童心理咨询师与小乐沟通后,又与其母亲进行了交流。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中,越来越多离异家庭的孩 子成长环境已由过去的“单亲家庭”变为“多亲家庭”,如何呵护孩子成长,也对父母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作文里说亲妈不如后妈,被亲妈打肿了脸

  上个周末,江宁区某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杨老师给班上孩子布置了写作练习,要求写自己的妈妈。周一收上来作文一看,8岁女孩小乐写的是,妈妈经常批评她,也不给她买东西。她不喜欢妈妈,喜欢李阿姨。因为李阿姨不批评她,星期天会陪她玩。

  杨老师就这篇作文与小乐的母亲刘女士沟通时才知道,原来小乐父母已经离异,平时由母亲带,双休日,在外出差的父亲会回到南京,接女儿到自己家。而孩子所说的李阿姨,是父亲的现任妻子,孩子的后妈。

  在老师办公室里,小乐母亲非常痛苦。她没想到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孩子,孩子竟然不喜欢她,还说后妈比亲妈要好。杨老师开导了小乐母亲一番,并 请她别把孩子话往心里去,也建议她今后对待女儿多一些尊重。“临走时,她答应得好好的,说会反省。可没想到,第二天上学时,小乐的脸有些肿,心情也很不 好。再一问,说是因为作文的事,头天晚上被妈妈打的。”

  这一幕让杨老师非常心痛,也后悔自己没能真正帮到母女俩。为了帮助孩子尽可能减少心理阴影,当天课间,杨老师求助金陵晚报,并请记者联系了离学校不远的同仁医院,请该院儿童VIP门诊儿保科主任、高级心理保健师南方女士为小乐及时做了心理沟通疏导。

  女孩想跟爸爸过,现实不允许

  在南方的引导下,小乐渐渐打开心扉,一阵痛哭之后告诉这位南阿姨,爸爸妈妈是两年前分开的,一年之后爸爸和李阿姨结婚。从上小学开始,她每周一 到周五和妈妈共同生活,双休日爸爸就来接到他那边去。妈妈工作不忙,更多精力就是带她。“每天放学接回家,妈妈就看着我写作业。作业写不完就不给吃饭。也 从来不带我出去玩,哪里不对了就批评我,有时还会打屁股。我猜她根本不喜欢我……”而那位李阿姨,在双休日父亲把她接过去时,就会三口人一道出去玩,或者 看电影。在孩子记忆中,阿姨从来没批评过她,还经常买玩具礼品给她。可是,她不敢把东西带回家里来,因为妈妈会扔掉,说影响她学习。

  到末了,女孩跟咨询师提出一个要求:“既然妈妈这么不喜欢我,为什么还要带着我呢?我多么希望爸爸来带我啊!这样妈妈会不会快乐一点?”

  校方获知这一信息,辗转联系到小乐的父亲,得知父亲并不具备固定陪伴孩子的条件。他的工作性质就是在省内到处出差,现在住的地方离孩子学校也远,也因此,他每个双休都会把孩子接到身边去。女儿的心声,让他也很痛苦。可他也表示,目前状态下,也只能把女儿交给前妻来带。

  心理疏导后,孩子暂时原谅亲妈

  再侧面了解小乐母亲的意见,她也根本不愿意把女儿交给前夫:“给他不就等于给后妈了吗?那孩子会被宠坏的!”

  为谨慎起见,咨询师没有告诉她这是女儿的心愿,同时,又针对这一情况继续做孩子心理工作,引导她看到,妈妈对她的严格要求,与阿姨的宠爱一样, 都是在爱她,只是方式不同。妈妈有时发脾气动了手,她自己也很后悔痛苦。“爸爸妈妈和阿姨,都是爱你的,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人,所以爱你的方式也不同。也 有时,不完美的他们会伤害到你。你可以试着,去看到他们的爱,再宽恕他们的伤害吗?”

  一句话让女孩哭了起来,又说出很多母亲爱她的细节,继而表示,她不会再怪妈妈了。可同时,她也非常希望,妈妈以后对她能好一些。

  修复亲情,母女俩互相道歉

  校方再次尝试与小乐母亲刘女士联系时,她也正在后悔自己的冲动。得知孩子已经接受了心理疏导,并且为了孩子,咨询师也希望与她单独沟通时,她没有拒绝。坐到咨询师面前,她抖动着双肩,哭了好久好久。

  她承认,前夫再婚一事,她本来就有些气恼,自己辛辛苦苦带女儿,周一到周五都是紧张学习的日子,她也根本没时间陪孩子玩。到了双休日,孩子就被 接走快活了。这些,为了孩子,她可以接受。可没想到她的一切付出,竟被女儿完全否定了。“难道就由着她惯着她吗?他们都惯成那样了,我再不严一点,还怎么 得了?”

  等刘女士诉说完毕,南方协助她做了“空椅法”。这过程里刘女士自己突然发现,她对前夫的不满与前夫幸福生活的嫉妒,有时也会迁移到女儿身上,而 转为对女儿的伤害。而孩子从自己视角所看到的“亲妈不如后妈好”,其实她也不必当真,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母亲的苦心,也很正常。

  之后,咨询师又安排母女俩一起做了沟通。妈妈向女儿道歉,女儿也为自己没能理解妈妈而表示对不起。抱头痛哭后,母女俩的冲突得以和解。

  孩子心理伤痕的修复,与母女俩互动状态的调整是个长期过程。刘女士又约了南方继续后期的咨询服务。“我和孩子一样,都需要理解和支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