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成长论如何站得住脚
惩罚往往是父母让孩子学会“规矩”的重要手段之一。
父母们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在以惩罚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出现了:孩子要么变得畏畏缩缩,要么变得谎话连篇。其实,这正是惩罚导致的“后遗症”。
孩子一定要被惩罚才会成长吗?
父母的惩罚手段对孩子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对于个性较软弱的孩子来说,他们会因为害怕被惩罚而做出一些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这常常会导致孩子焦虑不安、多疑和不知所措。而对于一些个性比较强硬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用一些过激的行为同父母对抗,比如大声哭闹、发脾气以及经常撒谎。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最终原因都是因为孩子希望可以由此逃避惩罚。
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是需要技巧与知识的过程,父母千万不可以轻视。父母必须明白惩罚并不是教导孩子的最好方法。没有孩子在受到惩罚后会告诉自己:“我必须接受这一次的教训,因为我的行为让父母生气,而我将学会合作,这仅仅是为了让惩罚我的爸爸妈妈感到愉快。”
不良行为和惩罚不会互相抵消,相反,他们会以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互相滋长与增强。不当行为永远不会因为受到惩罚而终止,惩罚只会教给犯错误的孩子如何更有技巧地逃避父母的惩罚。孩子会变得小心谨慎,而绝不是顺从。因此聪明的父母绝不会将自己陷入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思考的不是怎样惩罚孩子,而是寻找代替惩罚的方法。
1.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
这个时候父母用不着向孩子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应该很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立场的表明无疑代表着向孩子发出了警告。孩子不是傻瓜,他会立刻感觉到,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因为这个警告清楚而且确定,没有价钱可讲,也没有漏洞可以钻,对孩子当然具有相当的威慑力。这比扬言要怎样惩罚孩子的效果好得多。当然,向孩子表达不同意他行为的立场即可,千万不要使用攻击孩子人格的言语,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因为“面子”受损而拒绝配合。
2.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孩子从自己的不当行为中尝到了自己亲自酿造的“苦果”。无疑他们会觉得这种滋味并不好受,当下次他们再企图做出类似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而考虑的结果将是,他们并不希望再“吃”一次苦的“果子”,这足以让他们决定放弃手头正准备实施的破坏行为。
3.表明你的期望
孩子也并不是完全不讲理的,他们的潜意识里有获得认可的愿望。如果父母可以向孩子表明自已的期望,告诉他如果他愿意有所改善他们会更爱他,孩子就会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并且自然而然地按照父母的期望和意愿行事。期望就是一个坐标,孩子需要有人为他指明方向。而这一点是惩罚无法做到的。
4.当机立断采取行动
只需要一个很小的燃点,孩子很容易就可以让自己的情绪高涨起来。处于兴奋状态的孩子往往是不会考虑事情的后果的。这个时候用言语的说教就显得太无力了,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完全放在眼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孩子是不具备用理智来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因此这时无需多说,父母要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这一警示动作会让孩子从兴奋的状态里抽离。
父母动作不要太用力和粗暴,足以阻止孩子继续下去就可以了。当孩子的兴奋情绪被打断,他们就会开始衡量和考虑后果了。他们会知道立刻放手总比闯祸以后受到惩罚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