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对立违抗障碍还是讨厌行为
父母帮助孩子,不让他们的言行偏离轨道,这是父母的职责之一。孩子如何从沮丧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如何在这个客观世界中学会很好得自律?这些都需要时间与教育,引领孩子一步一步向前走。即便他们出现偶尔的行为出格,或是遇到相关的障碍。
发脾气、挫折容忍力低、凡事强调“我的”都是典型的儿童表现,尤其在孩子2-7岁的年龄阶段。小朋友们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他们面对“不”这个字,以及任何任何程度的挫折时,他们很难通过我们所讲的积极的情绪管理进而表达并释放出来。通常,“典型”模式与行为对抗模式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的强度与频率。
如果孩子的行为举止呈现对立或对抗,这里有一些方式帮助父母应对孩子的相关模式。
试着不要害怕
当孩子出现对抗或挑衅时,父母本能得感到惊讶、惊慌、恐惧,就在这一刻,父母的脑海中甚至会勾勒出孩子长大后的画面:打破所有的规则、完全失去控制、痛恨父母。如果孩子有对立违抗的行为,即使年仅2岁,也都会向父母展现出自己具有挑战底线的人格类型。即便如此,父母也不要主观得预测未来,或责备自己、或责备孩子。否则,各种绝望、恐惧、猜测的情绪接管了父母本该与孩子间的正常互动。父母要做的是停留在当下,这一刻,解决孩子的违抗障碍。
不要将赌注全押于诊断
父母通常都很想弄清楚为何“典型”的抚养模式对孩子没效果。也许,一些专业的医疗分析可以帮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行为起因,但是,如果将诊断作为一种模式,觉得带孩子看过心理医生便万事大吉的话,就是大错特错了。
将此视为引导孩子的一个机会
孩子与成年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各种界限与结果。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即使他的行为有出格或负面的状态,但这不失为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经验,也为家长创造了正确引导的契机。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以及对待结果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深切得感受到行为受限的必要性。
结果证明一切
父母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为孩子制定行为列表,并附注目标。认真记录孩子的行为模式,以及对应的结果,包括孩子处理一件事所需的时间。这张图表一目了然,也方便孩子能够相对客观得看待自己言行,尽管大部分的时候他们选择忽略。
别松劲
管教孩子绝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当孩子表现出对抗、遇到障碍的时候,格外令父母急得焦头烂额,但无论怎样,父母都没有理由放弃孩子,即便他太难管教。倘若当真如此,也该回过头反思作为父母,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无论多么艰难,父母也需要通过意志力帮助孩子着眼于未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有效得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