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提升孩子的包容心
人们似乎感叹过: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自私了。为何会如此?包容是一项被提倡的美德,一直如此、不分年龄。但是,一个从小自私的孩子,如何期望他们长大后具有包容心呢?从小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包容心?如何减低他们的分别心?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包容心的世界里,希望孩子看人的眼光可以一视同仁,包括他们潜在的朋友、同学、同事、爱人。但是,作为父母,应该如何降低自己的分别心?如何鼓励孩子培养包容心态,并且形成这方面的思路?如何确保孩子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不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模样?
作为父母,回顾自己的太度
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对待别人十分友爱、仁慈,心怀善良,尤其对于有缺陷、残疾的人士。其实,这恰恰是个问题。等级意识是潜藏在这种心态之后的小症结,容易被自动忽略。
“我们产生这样的信仰并非‘想有’或‘必须有’,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念过程中,随之而生的产物。然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努力废除这一系列的看法。”专家表示。
建议父母不因别人的残疾而突出自己的友好,思考并且面对人们正常体能的概念,反思如何影响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心理,是教育孩子包容心,并向积极方向转变的第一步。
开放式交流
尤其是年轻、年幼的孩子们,不受社会习惯的约束,会相对开放、坦率得问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问题。专家鼓励父母坦诚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并给予开放式的深刻讨论,不要让孩子误以为他们的提问很受避讳。
鼓励孩子向不同的人群礼貌提问,并且由当事人来解答。这要的交流好过父母假设性回答,或根本不理睬。同时,有助于让孩子了解隐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尊别人隐私。
谈论差异,而非残疾
我们需要同伴的支持,并管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各自的差异。这些差异化的表现不必要被贴上标签,我们更无需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别人。
父母教孩子如何理解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所谓的列疾,这也是引导孩子培养包容心理。与孩子谈论人们的差异包含了很多方面:年龄、性别、宗教、残疾、文化等等。
使用正确的语言
父母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态度及措词,正是以身作则的一部分。尊重的态度、客观的评价,是父母自身包容心的一种体现,也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一味使用“残疾”、“痛苦”、“挣扎”、“负担”等之类的词语,孩子听了会作何感想呢?
寻找积极的陈述方式
这涉及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传授模式。纵观孩子的童话、故事书籍,那里面提供真善美的文章非常多,如果父母仔细观察书中的表达方式,就不难发现孩子可接受,并理解、消化的模式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