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区、国家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时候,就向他们传授关于道德伦理的概念。当然,并非一味得说教,而是采取适宜的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了解。然而,这一课程往往会与宗教、信仰相提并论。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不同的目的各是什么?在文章中将有介绍。
在国外,或者一些地区,孩子们在从幼儿园阶段便会接触与道德、伦理相关的课程教育,即特殊教育。换言之,在信仰的作用下,其道德教育已经渗入到孩子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澳大利亚,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会每周进行30分钟左右的时间学习一项特定的道德观念,包括由宗教衍生出的信仰,及用于生活的实践,比如佛教。孩子们会通过阅读、观看DVD等方式,来了解这一类的道德课程。
然而,随着一些小学引起道德伦理课程,作为学生的家长来说,到底什么是孩子的道德伦理课?其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对孩子来说,意义何在?以下六个方面,帮助家长了解。
道德伦理课程为孩子提供道德指导吗?
相较于片面得定位事情的“对”或“错”,鼓励孩子认真讨论,进而实现自己的道德判断,这样的方式更深入。因此,国外的很多道德课程鼓励孩子在尊重的前提下,发表不同观点,并进行讨论。与其简单得向孩子提示是非对划,不如鼓励他们思考、剖析,自己找到答案。
道德课程有违宗教学习吗?
不相抵触。前者是孩子们的世俗课程学习,后者是一份特写的信仰。
信仰组织反对道德课程吗?
在国外,一些信仰组织已经允许在学校的课堂上教授孩子们道德课程。相关人士一致表示,让孩子得到健全的素质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道德课程如何建立?由谁授课?
比如在澳大利亚,孩子们的道德课程由原发性伦理组织编排课程,由志愿者向孩子们授课。在此之前,志愿者们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培训,该计划并没有政府的参与,由大众捐赠,自发形成。
在本地以外,孩子的课程学习是否受用?
原则上说,这是为孩子建立起一种道德意识观念的课程,其目的也在于此。道德品质的体现与适用不分国度、地区,而是人性的一种体现。之所以在幼儿园,亦或小学阶段让孩子接触此类课程,出发点也正是更将道德观念更深刻得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道德课程是否能解决分离难题?
孩子们在学校接触的道德课程,不涉及国家理念、宗教流派等一系列的相关方面。换言之,它不是信仰的分支,也不用于传授宗教流派。它,仅仅是对孩子道德品质的一项建立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