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失去自我情感
孩子在过多的束缚下成长起来,就像是从小被精心修剪的盆栽,虽然美丽却早已失去了自我,毫无生命力可言,一辈子也只能在呵护中度过,无法应对外界的挫折。僵硬的家庭规则会遏制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变得僵硬而固执。
静云现在很苦恼,因为总是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静云在工作上做得无可挑剔,但是周围人却对她敬而远之,因为她不喜欢跟别人交流,不愿意跟别人吐露心声,总是一副很冷的样子,所以在公司里面并没有真心朋友。
和丈夫结婚后,关系也越来越差。她总是冷静思考所有事情,对丈夫也是没有任何温情流露。每次纪念日或是生日,丈夫总会买礼物给静云,但是静云每次都是很平静地说一句,买那些干嘛,浪费钱还没什么用,总是给丈夫泼冷水,久而久之,夫妻关系就渐渐疏远了。
临床诊断:刻板的家庭规则让孩子失去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家庭中的规则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给孩子过多的约束,总是让孩子在条条框框中做事,那么孩子从小就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只能按照规则来,这样,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就会变得十分僵硬和刻板。那么在与别人共事时不免使人觉得很固执很不通人性,也就难以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了。
妈妈的规则限制了孩子的情感表达
经过咨询了解后,我们知道了静云从小是在极其严苛的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家里,妈妈非常讲究规则,在家里给静云定下了很多规矩,比如每天有固定的起床、洗漱、吃饭时间,吃饭不许说话,站坐有姿等等。在静云的印象里,妈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从来不会对家人笑,不会跟爸爸有什么情感交流。小的时候,静云也曾经会向妈妈诉说心事,也会向妈妈撒娇,可是妈妈总是一句“坚强点,憋这么软弱”,然后说一堆道理,从不会跟孩子分析孩子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慢慢地,静云觉得妈妈不会理解和安慰她,就再也没有跟妈妈流露过心事了。
“正确、有用”的规则架起心灵的鸿沟
妈妈对规则过于重视,而对于情感则总是忽视,在妈妈身上静云根本不会看到有什么情感流露。对于静云的心声流露,妈妈并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而是用硬邦邦的道理让孩子强制吸收,甚至批评孩子这是软弱的表现。时间一长,静云再也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事,更不愿跟别人诉说心肠,而成为了一个像妈妈一样的只讲求实效的理智女孩。
静云面对任何事情从来都是无比理性,从来不会感情用事,因为在她看来,感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工作中,静云的这一做法确实高效有用,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这样冷静的做法只会让人敬而远之。静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从不能感受他人的情感,总是给人一股冰冷的样子,所以她总是不能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育儿建议:
1、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适当的反馈。当孩子向妈妈表达心事或是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时,妈妈不要急于判断孩子行为的正确与否,也不要把一堆大道理直接丢给孩子。要认真分析孩子遇到的问题,引导孩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是对于孩子的的心事要表示理解,当孩子心情不好时要给予孩子妈妈的爱,当孩子向你讲最近高兴的事时,妈妈要为孩子由衷的高兴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拒绝刻板的家庭规则,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家长们如果总是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情,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家里的规则也就 变得没有意义。在一些原则性的事件上,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但是在一些非原则性事件上,家长们就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了,有些事情孩子只有经历了才会深刻明白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3、增加自身心理弹性,转化家庭规则。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有些规则会给家庭带来欢乐,但是更多的是限制性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0-12岁是家庭规则最多被孩子内化的阶段,父母要增加自身的心理弹性,适当转化家庭规则,避免这些规则从小就根植在孩子内心深处,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
比如将那些生硬的词如“必须”转化为“可以”,“应该”转化为“妈妈希望”等,这样孩子就有选择余地,做事情不会那么生硬刻板,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好,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