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越乖 长大问题或越多
不久前,遇到了一位做心理咨询师的老师,从他口中听到了一位妈妈的故事。
这位妈妈是他的一位客户,她担心自己的女儿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女儿很听话,但是一直改不掉吃手这个习惯,已经三岁了,可是还每天睡觉时把手指塞在嘴里。有时候早上起来,手指都被吮吸烂了,可是女儿一点也不觉得疼,晚上还是照旧吃手。看得出来,这位妈妈很担心自己的女儿。
这位心理咨询师和这位妈妈深入聊了起来,起初以为是一个爱女情深的故事,可是他慢慢发现,原来女儿的心理障碍,是妈妈一手种下的。
妈妈说,
女儿很乖很乖,邻居都夸她懂事;
女儿从小都是一个人睡一个房间,我和她爸爸从来不陪她睡;
去大商场,女儿从来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嚷嚷着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特别听话,每天九点准时睡觉,早上一喊准时起床,从来不赖床;
自己怀了二胎,让她亲亲自己的妹妹她就会亲;
基本不哭不闹;
……
听心理咨询老师复述到这里,我不禁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脱口而出:天哪!这还是个孩子吗?分明是个会说话的洋娃娃啊!
“没错,原因就在这里,她的女儿实在太乖了,完全不像个孩子。”
可是,一个三岁的孩子,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怎么可能这么乖!不过想想也难怪了,平时天性被压抑的太严重,只能通过吃手来释放自己,为了成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爱闹腾的性格得不到释放,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往往,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生活的越不幸福;相反的,小时候大人眼中的熊孩子,幸福指数更高,也更容易取得成功。试想一下,一个连对着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敢将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的孩子,她的生活能开心吗?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她的父母——努力把孩子变乖的父母。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熊孩子和乖孩子的调侃:
熊孩子从小调皮捣蛋,是老师和同学痛恨的对象;
乖孩子从小听话好学,成绩优良人见人夸。
后来,两个孩子都长大了,
熊孩子成为了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而乖孩子,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打工者。
在这个故事背后,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熊孩子都能成为企业家。但是,家长努力想把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时候,似乎忘记了: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熊孩子,这是天性。
我小时候也经历过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改造经过。至今犹记得,自己很想吃桌上的一块草莓蛋糕,垂涎了许久,可是,妈妈的一句话让我灰了心:
“妹妹还小,你是姐姐,要让给妹妹吃!”
就这短短的一句话,作为懂事的乖孩子的我,咽了咽口水,没有说话。蛋糕最后被送到了比我仅仅小两岁的妹妹手里,我没有哭也没有反抗,因为她是我的妹妹,让给她是应该的。事后,大人还会夸上几句:“孩子真乖!”
从小到大,大人似乎将乖、懂事一类的词作为夸奖孩子的最高赞誉。虽然没吃到那块蛋糕,我很难受,但是大人的一个乖字,让孩子心甘情愿让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想想,那不是懂事,那是被压抑,为了获得表扬,为了成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我选择压抑自己。这是一种悲哀。
仍记得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给多少父母敲响了警钟!众人眼中家境殷实的乖孩子,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很多知名名人,如爱因斯坦等,小时候却都是个地地道道的熊孩子。
这个时代更新的太快,教育观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在改变。要孩子做个乖孩子的父母,也该顺应时代,变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熊孩子有时很讨厌,但是“熊”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而应该被引导,熊孩子并不代表坏孩子。
乖孩子很受欢迎,但是“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压抑,它可能会导致孩子日后产生心理上的缺陷,乖孩子并不代表好孩子。
父母在面对熊孩子时,无非是怕孩子变坏。但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并不一定会养出坏孩子。家长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是关键。
现在想想,如果小时候,妈妈是在教我学会分享的同时,将蛋糕让我和妹妹一人一半,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