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扮就是不把心思放学习上?这种观念骗了几代人?
育姐前几天接到了一位远房表姐的电话,她表示家里有孩子的旧衣服,刚好收拾出来能给我家宝宝用。育姐本想秉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就开心地答应了。等到在微信上发来图片一看却傻了眼。
衣服有的褪色有的变形,有的一看就还残留着黄黄的污渍,有的还是贴身的内衣。虽然没有大的破洞,但育姐还是不太想要。
在微信上委婉回绝,表示自己刚给孩子买了许多秋装,就不需要了后,远房表姐可能觉得我拂了她的面子,开始数落我不懂持家:旧衣服看不上,孩子长得快,新衣服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给孩子穿那么好干嘛,还不是很快就淘汰了?
一番话说得育姐在手机的这一端翻了个白眼,心想:我给孩子穿新衣服旧衣服,关你什么事啊?我愿意给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难道还是罪过了?
孩子打扮会影响学业?
曾经上一辈人总喜欢给孩子取一个不太文雅的小名,比如“狗蛋”,认为这样能骗过“地府来的使者”,让他们不会注意到或者抓走孩子,这样孩子就好养活能顺利长大。其实不仅是名字,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外表上也倾向“一切从简”、“不拘小节”。
育姐从教书的闺蜜那得知:班上有个十几岁的男生,几乎每天都穿着同一件衣服来上学。时间久了大家以为他不洗澡,只有这一件衣服,便暗地里排挤他嘲笑他。老师发觉后找来他的母亲问话,得到的回复居然是,孩子每天都穿着换洗过的衣服,不过只是买了多件相同的款式,换着穿罢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每天穿得一模一样?对于老师的提问,男孩母亲说:这样孩子就不会在外表上多花心思了,能一心一意以好好读书。
不注重外表=好好学习?好几代人都被这个错误的等式骗了!
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许多家长会想尽办法“过滤”各种诱惑。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毅然决然搬了三次家,远离墓地和集市,定居到了能让孩子耳濡目染各种礼节的学宫旁。
到了现代,家长要阻挡的诱惑就更多了,比如手机游戏、注重打扮、课外书等,但家长的解决途径却是——把孩子的各种欲望磨灭,塑造出一个不问世事只关注学习的“神童”。
最后往往最后都是矫枉过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对这些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家长越是阻止,孩子们反而越会想尽办法“偷尝禁果”。
况且诱惑是无法完全被“拒之门外”的,家长应该是教会孩子建立“自制力”去对抗诱惑,而不是把他们关在温室里。
现在有许多孩子沉迷游戏,家长只会一昧怪罪游戏和平台,却没有想过是自己对孩子的身心动态缺乏监管,才让孩子一点点陷入到游戏世界里。
孩子的外表不重要?
另一方面,外表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人们已经走进了一个“视觉化时代”。实力可能是孩子们最终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但外表却可能是一块敲门砖或是垫脚石,给他们的成功之路带来一些便利。
人们往往会说,美丽的心灵更重要。可实际上没有人有义务,花时间去透过你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丰盛的灵魂。
著名的主持人杨澜就曾经在25岁突然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因为她不注重外表的随意举动,惹怒了精致的房东太太,被赶到了大街上。她回忆起来说:二十五年来,妈妈一直告诉她,一个人的成绩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可在那一天她才发现,大多数人依旧是以貌取人。
有些家长说,孩子还小不会注重外表这样的东西。
实际上,这不过又是家长的一种臆想罢了,就和“孩子不会说谎”、“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一样是大人们自以为是的错误观点。
《蜡笔小新》里,小新会因为穿了一条印有最喜欢的动感超人的内裤,而得意洋洋向幼儿园的朋友们炫耀。其实孩子们也会因为自己的外表收到他人的反馈,进而感到开心或者郁闷。
当孩子以漂亮自信的形象出现,他也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注,对孩子的性格有正面影响。相反地,家长总是故意让孩子拒绝“美丽漂亮”,邋遢的外表可能会引起周围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变得害羞自卑。
育姐小时候也曾向母亲央求过一个挎包,可无论怎样她都不愿意,小时候的我怎么都没想明白,如今才懂得,那是母亲怕我开始变得“臭美”,故意设下的障碍。那时候的失落,育姐现在还记得。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说:实际上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所以,想让你家宝贝拥有好的审美水平,就不要在小时候拒绝ta对美丽的向往,毕竟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偷偷穿过家长的衣服鞋子,甚至偷用母亲的化妆品呢?
戚薇的孩子参加某档综艺节目
如今在外国的视频网站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小小美妆博主,有男有女,年龄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却拥有一手精湛的化妆技巧,借此吸引了大量粉丝和关注,甚至能开始为家里赚钱。
和国外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同,我国的许多学校却还在禁止女生留长发、要男孩剃板寸、穿着丑丑的校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上了大学后会完成一次外表上的“蜕变”,因为他们到了大学才能稍微脱离家长的管控,了解到各种打扮的方式方法。
如果你家孩子在外表上要求很多,你会想办法满足,还是继续走简洁朴素风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