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扭蛋论”,推特上骂父母,孩子该穷养or富养?
最近,在日本有一个热词:“父母扭蛋”。
千万别以为是在说父母有趣,而是年轻人吐槽命运完全由父母来决定,简单说就是得投个好胎。
扭蛋类似于盲盒,小玩偶小玩具放进半透明的球壳里,投币旋钮,能得到什么内容完全随机。
而说父母是“扭蛋”,就是年轻人抱怨自己如今的糟糕境遇是拜父母所赐,能生在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之地完全是碰运气。
有人说年轻人如此“白眼狼”,是因为生活现实和人生期望之间存在差距,也有观点认为,是日本社会阶级固化严重。
有些受访者认为,母亲也无法选择孩子
也许你会以为,心有怨言的大多是生活不如意的人群。
那是不是家庭富裕,生活无忧的阶层就父慈子孝一派和谐呢?
前不久,一位名叫袁乔楚(QiaochuYuan)的亚裔男生在网络火了。
说起这个小袁,还真有点“凡尔赛”。
从小到大都过着富裕生活的他,从来不知道钱有什么可贵。
欧美的大学,尤其是不错的私立大学,学费都不便宜,很多家庭会考虑贷款。
可小袁的父母为了给他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一次性就帮他缴清了175000美元的费用。
周边的朋友同学抱怨钱不够花,兼职难做,袁同学却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
学费、生活费怎么还要自己去找啊?就连嗑大麻、玩游戏的钱也应该是父母给啊。
这种状况直到他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也依然如此,他压根没想过工作,而是选择继续啃老。
工作不只是打工,自己创业也行啊,可惜这更不可能了。
本来嘛,能轻轻松松从父母那儿拿到钱,为什么要自己费劲?
按理来说,这个“父母扭蛋”抽的够幸运了吧?然而,面对一直养自己的父母,袁同学非但不感激,还充满了怨恨。
特别是2020年8月,在生日当天,母亲给了他10万美金作为生日礼物,更激怒了他。
他连发了35条推特:
“我根本不想要他们的钱!从我出生到现在,他们只知道给我钱,钱难道是万能的吗?!”
“父母在物质上无条件供给,却忽略了情感层面的照顾。虽然我也渐渐明白,金钱支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关怀。”
“他们甚至没让我做过家务,我被宠坏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
……
这是我和大多数网友的第一反应
不过,仔细想想,这并不完全是一种凡尔赛的表达。
在同龄人有着目标,为了吃饱,为了生存,或者仅仅就是为了买个喜欢的东西而四处奔波努力的时候,小袁这样的生活,完全没有自己的参与,舒适富有没能阻止他变成一个“废人”。
更可悲的是,他其实是有着聪明的大脑和丰富的见识,毕竟名校也不是谁有钱就一定能上。
可是,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他没有朋友,没有目标,看不到方向。
多么讽刺,生活无论是艰辛还是福足,都有人发出找不到方向的声音,继而选择“躺平”,嘴里还要骂骂咧咧。
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是“穷养”还是“富养”,但问题的关键不只是经济。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贝勃定律”,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会变得微不足道。
看过一个泰国广告吗?单亲妈妈跟女儿吵架,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又冷又饿来到一个小吃摊前,老板给了女孩一碗炒饭,女孩感激不尽,说:你为什么对我好,而我妈对我这么坏?
老板说:我只不过给了你一碗饭,你就这样感谢我,你妈妈呢?可能天天都做饭给你,对你好,你感激过她吗?
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单纯讨论是“穷”养还是“富”养没有意义啊,毕竟社会的“穷富”本就不均衡。
日本的青年们,怒怼父母的小袁,他们是真心痛苦,而小袁的痛苦在我们这样的寻常人家看来更不可思议。
后来,小袁也解释自己的言行:“我已经认识到社会生存法则是通过劳动谋生,但是我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我感到无比羞愧。”
他甚至想去看心理医生,只为确认“爸妈给我钱是因为他们爱我”。
他已经被废掉了手脚,又如何要求他马上自己独立呢?
往前进,没有能力,退回父母身边,对于见识过广阔天空的他,是不甘和折磨的。
人的马斯洛需求,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底层的基础需求越满足,高级需求就会越迫切。
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但父母一味的放纵,就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前两天我的朋友圈有人发了一张截图,据说是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对话。
这位妈妈得知儿子在学校被班主任安排值日,立马发信息,说儿子是家里唯一的“宝贝男孩”,没做过家务,如果学校有需要,她和老公可以代劳。
还有的家长,自己也没时间,直接号召“请保洁”。
班里40个家长,90%都同意这样做。
事实上,无数的先例已经说明了放纵式教育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这种方式连“教育”的字面意义都算不上。
英国人曾拍过一部纪录片《他们被宠坏了吗?》,无一例外都是这种家庭。
有的妈妈,因为11岁的女儿要养小马,于是宁愿加重家里的生活负担,还是一咬牙买了;
有的妈妈,自己12岁的孩子喜欢包包,即使再拥有50个包包,有些款式是成人不舍得买的情况下,还在增加数量;
还有一位妈妈,工薪阶级,身兼清洁工、保洁员、钟点工三份工,也要让15岁的女儿妆容精致,各式鞋子摆了一面墙。
而孩子明明知道妈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才如此疲惫,却直言“我又没强迫她买,她愿意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多人,误解了前半句,或者只看到了后半句。
中国这样的人也不少啊,百度有一个“啃老吧”,翻翻帖子就能看到一堆这样的“白眼狼”。
吃穿住用都靠着父母,嘴里全满是对父母的仇恨。
在吸干父母后,还要一脸鄙夷的嫌弃:“这老东西真没用!”
穷养不是故意给孩子创造吃苦受罪的环境,天天给孩子抱怨没钱,富养也从来都不是只会给钱,把物质享受当成理所当然。
确实,我承认在童年时能具有广阔的见识是很重要。
但是仅仅把富养局限在“吃过见过”就非常片面了,良好的教养,礼貌的举止,独立的能力,发自内心的自尊和宽容,都是富养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这些体验,不是理所当然的,是需要努力学习工作换来的。
作家刘墉曾说:“一个成熟的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关心自己的前途,也创造自己的未来,他不再是什么都指望父母解决,而有了独立的能力。”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父母如果宁愿自己负重前行,隐藏艰辛和无奈,也要给予孩子一个富足、舒适的世界,而不让孩子掌握生活的能力,是没办法面对风雨的。
谁说长大就一定成熟,对于身无长技,习惯索取的孩子而言,走入社会就是残酷的考验。
我的一个HR朋友说,见过这么多年轻人了,专业知识其实都不差,但是为人处世,真是缺根筋,说白了,就是不缺知识,缺教养。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理论,“穷养儿,富养女”,“富人穷养,穷人富养”。
我不认为这世上有什么绝对标准适合所有人,但有些原则是毋容置疑的,与其在穷养还是富养这样的问题中纠结,倒不如好好地思考该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
穷养富养,都不如良好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