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发声!体力劳动永不过时,如何让孩子爱上劳动
有句常挂在家长嘴边的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尤其老一辈,更是把这句话奉为教育的金科玉律。对孩子百般疼爱,倾尽所有,生怕孩子累着。
然而,泡在蜜罐中对孩子并没有好处。相反,让他们多动手多劳动,反而更能促进他们成长。
教育部:抓好孩子的体力劳动
8月24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及体力劳动是否过时的问题,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
其实早前,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就出台过《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明确提出,统一要求大中小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劳动能力。
让孩子参与劳动,未必一定要带孩子去耕作除草,可以从做家务做起,从小事做起。
参与劳动好处多
高尔基曾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那么让孩子参与劳动能获得哪些好处呢?
1.教会孩子如何生活
无论我们有多爱孩子,他们始终是要学会独立生活的。因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能力。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自理和独立,将来离开父母身边也能生活得很好。
2.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当孩子完成家长交代的小小劳动后,会油然而生一种完成任务的自豪感。看着被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的玩具收纳箱,也会让孩子心情更愉悦。而此时家长如果表扬几句,孩子就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3.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俗话说,心灵手巧。劳动需要孩子大脑和双手的协调,这一过程则可以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发展,让孩子越做越聪明。
4.让孩子形成责任感
虽然孩子还小,但他们也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构成了“家”这个概念。通过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明确这一点,获得参与感。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明确自己的任务范围,从而形成责任感,主动去承担自己的责任。
5.增进亲子间感情
家长工作忙碌,闲暇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加强亲子间互动,必然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和孩子一起给盆栽浇浇水,让他们体会到照顾植物的辛劳;和孩子一起下厨,让孩子帮忙摘菜,他们就会明白一饭一菜来之不易。
只有让他们亲自参与进家务中,孩子才会明白,家务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让他们更加懂得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
如何让孩子参与
当然啦,随着科学育儿观念逐渐普及,其实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是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分担家务的。但是,如何和孩子沟通呢?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乐于参与进来呢?
1.积极鼓励孩子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模仿能力也很强,有时候他们看见爸爸妈妈在做家务,也会试着在一旁“帮忙”。
这时候千万不要觉得他们只会捣乱,不要大声斥责他们,或是用玩具、零食将他们引开,不妨耐心教导他们。
在孩子完成家务后,家长也应该及时给出肯定,表扬孩子的成果,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更乐于承担家务。
2.细化家务内容
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尽量细化指令,让孩子明白你的意图。举个简单的例子,告诉孩子“收拾房间”,他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
不如告诉他们具体步骤:把玩具收到收纳箱里,把地上的书放回架子上,把枕头和被子恢复成昨晚临睡前的样子。
3.循序渐进
孩子毕竟年龄尚小,能力有限,在最初的时候不要对他们要求太高,也不要给他们安排太难完成的家务,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上幼儿园前是开始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时机,可以从丢垃圾、收拾玩具做起。既有安全保障,又易完成,很适合起步阶段。
4.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希望孩子能够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家务,那么身为家长就不能够好吃懒做,而是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保持室内的整洁。
另外,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家务无聊琐碎,尽量给孩子正面的情绪引导,让他们明白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劳动光荣。
当养成习惯后,孩子就不会认为家务是负担,而是会自然而然去完成它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通过劳动,他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和孩子一起劳动吧,舍不得孩子劳动,才是真的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