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为自闭症患儿照亮美好的明天
想必大家对自闭症这个名词并不陌生,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这是一种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失调而引发的发育障碍,孩子所反应出来的症状有,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兴趣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异常。家庭中如果出现了一个孤独症患儿,那么家长所需承担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将是巨大的。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积极做研究,想方设法帮助患儿康复,目前神经学研究者们在儿童孤独症神经生理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神经学研究者们从实验结果中提出了一种理论概念,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神经生理基础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力图从神经生理层面来对理论做出诠释。
1.小脑损伤假设
现在已有一些实验证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知觉水平、视觉及空间建构水平、记忆水平和言语理解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信息统合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可能与小脑损伤有关,因为大多数接受检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都被发现小脑蚓叶VI-VII明显小于普通儿童。
2.脑神经联结异常假设
脑神经联结异常假设强调: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局部局部脑区的里面神经连结过度,与此同时,每一个功能脑区间的远距离神经连结却不足、不同步、缺乏反馈。
从顶叶、枕叶等这样的低级功能脑区来看,因为存在异常的过度连结,同时又无法接收高级统整脑区——额叶——的监督和抑制,感觉信息在这些区域会得到异常的加工:传递速度更快,时间更长,选择性降低(所有信息未经选择地得到加工)。
这些脑区将显示出更加独立、自治的局部加工能力。相反,在承担统合功能的脑区额叶,由于存在过度的、未组织化的和未分化的局部联结,同时叉不能获取广泛的低级功能脑区所传来的信息,其高级的整合能力(包括社会、语言、情绪等)将大大受损。
脑神经联结异常假设得到了来自神经结构研究上的支持。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略克,克切斯耐经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生命早期存在脑的过度生长现象。克切斯耐还指出这种过度生长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多个脑区造成了损害,解剖上唯一正常的是较早形成的视觉脑区以及脑后部区域。
就那些受损的脑区来说,主要的症状是脑区内部出现短距白质联结过度(以额叶内部的过度联结最为严重),而脑区之间出现长距白质联结不足的现象,这些发现为脑神经联结异常假设提供了间接的佐证。
尽管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生比例仍是“百里挑一”,但因为孤独症的特殊性,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为孤独症儿童乃至成人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巨大。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等城市,已开始对15岁以下孤独症儿童给予一定的干预补助,我们相信经过各界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看见孤独症儿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