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往往大于教育
很多年轻的父母已经意识到给予孩子足够的爱的重要性,但少有人意识到,“夫妻感情”处理不佳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被卷进各种不良“关系”,受其影响。相反,如果家庭“关系”处理好了,只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护关注,孩子就会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夫妻关系是根本
家庭中所有“关系”都从爸爸妈妈的“关系”衍生而来。因此,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根。夫妻关系处理不好,其他“关系”就会受到牵连,最终受伤的就是孩子。当父母彼此冲突时,孩子往往十分恐慌,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产生“我不好”的感觉。这会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偏低,变得自卑、自暴自弃,缺乏安全感,或者通过一些貌似自信的行为来支撑他那颗脆弱敏感的心。此时,即便我们给予他很多关注,孩子也无法从关注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不仅如此,成长在一个爸爸妈妈“关系”存在问题的家庭,孩子潜意识里会接受爸爸妈妈的模式,日后以同样的模式经营自己的家庭。于是,男孩很可能复制父亲,女孩则很可能复制母亲,他们将来极有可能遭遇与父母同样的困扰。或者他们因为刻意避免出现与父母类似的问题,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去经营自己的家庭,但是却物极必反,带来新的问题。
家庭协调员的经验之谈
曾经受朋友所托,帮助协调一对离异夫妻复婚事宜。复婚的提议由他们十几岁的女儿提出。女儿力呈利弊,试图劝说父母破镜重圆。
夫妻俩在交流的过程中旧事重提,彼此都很激动。眼看爸爸妈妈就要谈崩,小姑娘伤心地哭了起来。“如果你们不复婚,我会再出点事给你们看看,让你们折腾去。”小姑娘哭着哭着,发起狠来。成绩一塌糊涂、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是小姑娘对付父母最常用的方式。每次她“出事”,爸爸妈妈就前嫌尽弃,联合起来一心处理她的问题。
“只要你们在一起,哪怕你们没工夫理我,我也开心。”这就是小姑娘的心愿。在她的内心深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远不如父母双方的“关系”重要。爸爸妈妈的“关系”改善之后,小姑娘果然像变了一个人。她的脸上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成绩也稳步上升,与同学的关系得到改善,各方面也都有了起色。
夫妻关系和睦是确保孩子幸福的基础
不仅大孩子有这样的需求,小孩子也一样。即便他们看似“不懂事”,但是,对于爸爸妈妈的“关系”,他们天生就有敏锐的察觉力。接触那么多家庭之后,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凡是夫妻恩爱,家庭成员相处和睦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更阳光,幸福指数更高。即便遭遇不如意的事情,他们也能更快地重获快乐的感觉。总之,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现得更出色一些。
相反,那些夫妻冲突频繁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应对外部压力、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也差很多。即便很小的孩子,也会有心事重重的表现,看着让人揪心。这些孩子大都将心思放在协调“关系”上,无心关注外部环境。不良“夫妻关系”让孩子深受其害。
期待有个完整美满的家,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愿望。基于这样一个愿望,孩子会尽其所能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哪怕这个家有缺憾。如果他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会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自贬、自责,甚至自我伤害。万一夫妻关系无法调和,又该如何呢?此时,我们最需要告诉孩子的是,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事情,跟他没有关系,更不是他的错。
当夫妻关系实在无法维持时,与其拼命遮掩,不如如实地告知他真相,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之间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会影响到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爸爸妈妈自己会妥善解决。即便爸爸妈妈分手了,他们对孩子的爱依然不变。
如果我们多学习并坚持练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学着以更正面更积极的方式看问题,家庭的各种“关系”自然就和谐了。